區黨工委工作會議精神解讀之五
1月20日,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郭玉生在區黨工委工作會議上指出,營商環境是軟實力、競爭力,更是創造力、驅動力,也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戰略之舉來抓,扎實開展“營商環境優化年”活動,做到人人都是營商環境、個個都是發展生態。
打造務實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
報告提出,要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加強監管的“加法”和優化服務的“乘法”,打造權力瘦身的“緊身衣”,做到審批更簡、監 管更強、服務更優。
1、樹立“不見面審批”品牌
除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外,原則上一律實行“不見面審批”。
全面實施投資項目代辦服務,3月底前形成區級主辦、部門跟辦、園區鎮街代辦的全程代辦服務體系。
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讓市場主體、服務對象提出意見建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不斷提高服務效率。
2、提高“2330”服務水平
優化“2330”審批流程,梳理項目建設各階段的共性資料,建立共享庫和套餐式服務,實行一次告知、分類審批、一次性發放所有證照。
全力推進電子證照(批文)庫、公共支付應用等各項重點工作,把經濟管理權放到離市場最近的地方,把社會管理權放到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
加快建設全區地理信息系統綜合管理平臺,力爭6月底前試運行,單個項目測繪服務時限縮短一半以上。
3、打造智慧型服務高地
推進“一張網”向下延伸,建設全區政務服務統一門戶和基層網上服務站點,三季度利用電子政務外網將政務服務管理平臺接通至鎮街、園區。
建設區網上綜合服務旗艦店,做到服務最全、速度最快、品質最優,實現企業市場準入“全網通辦”、個人社區事務“全部通辦”、政府政務信息“全域共享”。
打造公開法治透明的市場環境
報告指出,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主動跨前一步,加強協同,打好“組合拳”,加快市場監管改革創新。
1、準入要寬松便捷
試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建立“政府定標準、企業作承諾、過程強監管、失信有懲戒”的新型企業投資項目管理模式,變“先批后建”為“先建后驗”,變事前審批為事中事后服務監管,變部門審批把關為企業信用約束,推動投資項目盡快落地、達產達效,最大限度釋放企業投資活力,9月底前確保一批項目按照承諾制管理模式落地投產。
2、監管要科學高效
變事前的“門檻管理”為事中事后的“信用管理”,切實加強“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提前告知企業相關政策和要求,履行事中事后監管職責,做到全程公開透明。
加強行政綜合執法,著力解決執法隊伍“懸浮”問題,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一支隊伍抓到底”。
3、服務要精準貼心
各級干部要傾力當好“店小二”,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要全面宣傳落實降成本的政策措施,切實幫助企業降低綜合成本尤其是制度性交易成本。
區財政承擔工業項目落戶全部測繪費用,在此基礎上還要推行中介庫制度,做到政府性的“零收費”,中介性的收費降低20%以上。
打造崇尚改革創新的社會環境
改革創新是開發區未來發展的關鍵一招,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1、營造科技創新生態
發揮企業推動創新的主體作用,以江蘇新能源汽車研究院為龍頭,支持DYK、米優、斯當特、喬克兄弟3D打印、華生基因等公司研發機構建立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國家實驗室,年內建成國家級研發機構2家、獲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個。
籌建上海(鹽城)國際科創中心,支持企業到上海、深圳設立“飛地”研發機構,深化協同創新、集成創新,齊心協力構建創新“強磁場”。
加大企業技改力度,全年建成省示范智能車間3-5個、智能制造先進企業1-2家。
按照“雙招雙引”的要求,優化創新載體配套,扎實解決人才宜居宜業具體問題,年內新增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以上、科技孵化器2-3家,省眾創集聚區和眾創空間2個,培訓高企主要負責人和科技副總20名以上,聘請科技副總10名以上,省“雙創人才”15名以上。
2、強化金融創新支撐
啟動企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發揮“財保貸”“韓園貸”等財政風險池的杠桿撬動作用,優化中小企業應急過橋資金機制,年內通過資金池撬動合作銀行貸款不少于5億元,幫助區內中小企業應急過橋不少于3億元。
注重金融產品創新,強化對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質效考核,加大有效信貸投放,將考核結果與政府對公存款相掛鉤。
推動區內20家上市后備企業進行直接融資,力爭鴻佳、米優等企業進入股改,科易達進入新三板上市輔導期,華生基因、雙龍電機進入主板上市輔導期。
著力“引進來”,全力招引銀行、保險、證券、基金、擔保、融資租賃、保理等金融機構入駐基金大廈,年內確保南京銀行、興業銀行在我區設立分支機構,規劃建設基金產業園,打造金融資本集聚高地。
3、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支持東方和世紀新城兩大國有平臺公司持續做大做強地產開發、戰略投資、股權投資、基金風投、大宗貿易等市場化投資,切實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加快引進戰略投資者,探索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成立審計委員會,實行盡職考核。優化投資項目信息采集、市場盡調、投資決策機制,堅決守住資產負債率不突破60%的紅線,確保不發生債務風險。
打造基礎配套完備的設施環境
報告要求,以智尚汽車小鎮建設為引領,實施5大類57項城建交通重點工作,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
1、大交通體系
搶抓高鐵時代新機遇,加快以內外交通為重點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路長制”,全力配合做好東環路內環高架工程建設,啟動步湖路拓寬改造工程,做好東環路南延及增設鹽淮高速出入口的前期工作,完善五臺山路人行系統、實施贛江路機非分離;推進步鳳港千噸級碼頭的運營,完成DYK鐵路裝車基地的批量運輸,形成“公鐵水”聯運格局。
2、大信息網絡
順應“大智移云物”迅猛發展趨勢,打破行業分割、封閉架構,推進公安、城管、交通、安監、環保等數據共建共享,圍繞未來發展方向布局,打造“城市大腦”,促進智慧城市建設。
3、大生態環境
深入推進“三治三化”專項行動,其中水環境治理投資2.86億元,完善“河長制”、“警長制”職責,確保整治成果不反彈,污水處理廠擴能項目上半年開工建設;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建設,拆除存量違法建設2萬平方米以上,完成棚戶區改造400戶,臨時周轉房上半年建成。
按照珍貴化、彩色化、效益化要求,實施5大類17項重點綠化工程,投資5.64億元,新增綠化面積809公頃,完成沈海高速、南環路高架及通榆河、世紀大道等重要道路、河岸沿線綠化工程,建成橋頭公園,開工建設新城苗圃、鳳依湖公園。
亮化投資1.1億元,完成東環路、五臺山路、希望大道等沿線重要建筑亮化工作。
美化投資2.17億元,深入開展市容秩序、環境衛生、“牛皮癬”三項整治行動,實施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共享自行車3000輛,打造環境更舒適、市容更整潔、秩序更井然、空氣更清新的河東新城。
當前,區域之間的經濟競爭,焦點不再是資源、要素、政策的比拼,而是營商環境的擇優劣汰。投資者看政策,打工者看薪酬,高端人才看環境。全區上下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戰略之舉來抓,立足更高站位,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對照自身改革進展實際成效,盡快把短板補上,做到在三線城市打造一線城市的營商環境,在國家級開發區打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中韓(鹽城)產業園打造自貿區的營商環境,增強發展新動能,構筑競爭新優勢,形成“來者悅,遠者來”的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