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鹽城)產業園建設駛上快車道 省政府正式印發《中韓(鹽城)產業園建設實施方案》
9月27日,省政府正式印發《中韓(鹽城)產業園建設實施方案》(蘇政發〔2018〕121號,以下簡稱《方案》),就中韓(鹽城)產業園建設實施提出綱領性要求。
《方案》共分總體要求、功能布局、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四個部分,明確中韓(鹽城)產業園總體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空間布局為產城融合核心區和臨港產業配套區。其中,產城融合核心區依托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42平方公里;臨港產業配套區依托大豐港一類開放口岸和大豐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分為北部區、中部區和南部區。園區重點發展汽車(包括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電子信息和新能源裝備產業,積極培育臨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去年12月11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中韓(鹽城)產業園以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政策研究、人文交流等各項工作全面展開。截至目前,兩個片區(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豐港經濟區)累計落戶企業3190家,其中韓資企業165家;累計注冊外資實際到賬26.05億美元,其中韓資17.2億美元;累計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03.8億美元,其中對韓進出口98億美元。今年1-8月份,中韓(鹽城)產業園實現規上工業開票銷售662.64億元,同比增長1.2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4億元,同比增長9 %;進出口總額21.3億美元,同比增長15.3%;到賬外資2.09億美元,同比增長16.1%。
我區作為中韓(鹽城)產業園產城融合核心區,立足韓資密集區的基礎和條件,搶抓發展機遇,在中韓兩國政府有關部門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推動下,不斷加大對韓交流合作,加快韓國優勢產業布局,推動中韓(鹽城)產業園各項工作全面開展。
持續擴大對韓交流合作。積極參加商務部牽頭組織的中韓經貿合作實務磋商、中韓經貿聯委會、中韓產業園合作機制會議等活動,多次邀請韓方政府高層、企業高管來鹽考察,赴韓拜訪韓國保健福祉部、中小企業部、現代起亞、三星、LG、SK等世界500強企業,宣傳推介中韓(鹽城)產業園,推動經貿、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領域全方位合作。先后舉辦和承辦第二屆中韓環境科技及學術研討活動、第一屆中韓產業園合作交流會和中韓產業園合作協調機制第二次會議等活動,擴大了中韓(鹽城)產業園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加快培育優勢合作產業。提出了招商政策“雙10”原則,籌建區招商公司,實行團隊式招商。探索出“產業配套、基金定投、平臺支撐”的產業招引新模式,設立了10只產業基金,總規模達116億元,累計投資項目55個,投資總額125.9億元。其中,母基金20億元的中韓(鹽城)產業園發展基金已過投決會項目23個,總投資規模89.99億元。中國電子、北汽巴頓、阿特斯、碩禾、英銳、德納等一批先進制造業項目順利落戶;35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實現“一主多元”發展。今年1-8月份,汽車產業實現開票銷售347.2億元,其中整車開票184.9億元;電子信息產業實現開票33.3億元,增長12.3%;光電光伏產業實現開票25.9億元,增長45.5%。“非車”與汽車產業開票比例由去年底的1:6.5調為1:3.8。
不斷強化自主研發科技創新。成立上海(鹽城)國際科創中心,探索實施“飛地”研發,已有14家科技型企業入駐。支持悅達集團在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江蘇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扶持企業建設北大-米優光電產業研究院、中科院-華生基因國家重點基因工程中心、中科院-喬克兄弟3D打印技術中心等企業自主研發平臺。引進韓國睿合博世、日本TIC、北方青鳥等國際科技孵化器,落戶韓國醫療器械及中小創新企業13家、日本高新技術企業10家、電商企業15家。1-8月份,2個項目獲省科技重點研發項目,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16.86%。
全力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成立了行政審批局,實現了“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審批服務不出區”。整合全區9支執法力量,組建綜合行政執法局,成立綜合執法大隊,市級7個部門執法權、處罰權下放至我區行使,基本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上半年成功實施征地工業項目“2330”案例2個,平均用時21天。在全市率先實施“三測合一”改革,建設開發區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測繪事項“一次委托、按需測量、分編報告”的目標。率先開展企業登記簡易程序試點,精簡各類登記材料,平均縮減登記時限60%以上。積極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改革省級試點、省級“不見面審批”改革試點和“三書合一”試點,項目審批時間和資料編制費用均減少50%以上。與北師大合作設立鹽城附校,建成開放了鹽城外國語學校,啟動鹽城婦幼保健院東院內裝工程,擬引進香港英諾醫院、上海紅房子醫院和韓國首爾大學醫院。開工建設未來科技城、上海君庭創客城,打造集聚一流人才的國際化創新創業平臺。